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座谈会发言摘登尊龙凯时 (中国)人生就是搏!

发布时间:2024-03-07 00:03:55    浏览::

  尊龙凯时 (中国)人生就是搏!“千万工程”是习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浙江省域、三农领域的成功实践和典型样板,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实践引领力和深远影响力,二十年来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治理和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座谈会,现将部分地区、相关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敬请关注。

  二十年来,在习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与深切关怀下,在农业农村部的关心支持下,“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为有口皆碑、享誉内外的“金名片”。特别是上个月习再次作出重要批示,给予浙江极大鼓舞和方向指引。

  “千万工程”饱含了人民领袖的深厚农民情结和真挚为民情怀,开启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探索,展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成为了彰显我国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佐证,让我们在生动的实践中更加深刻领悟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历史必然性。

  二十年来,我们始终遵循习重要论述精神,紧扣城乡一体化“一条主线”,聚焦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等“八个示范”,开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住宅美化、服务强化等“八化整治”,坚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保障”,形成目标精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机制健全的“1881”体系。

  二十年来,我们总结提炼了“十个一”的工作经验。一是坚守一个追求。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千万工程”的价值追求。二是坚持一张蓝图。按照习擘画的宏伟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奋斗、锲而不舍。三是成立一个小组。成立“千万工程”协调小组,党委农办协调抓总、组织推动,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同。四是出台一批政策。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五是开好一个会议。每年召开高规格现场会,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会。六是实施一批项目。滚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一大批实体项目。七是统筹一笔资金。二十年各级财政投入“千万工程”资金约30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5000亿元。八是创建一批示范。坚持“五级联动”“五美联创”,创建一批示范县、示范带、示范乡镇、示范村与示范庭院。九是建立一批机制。建立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的实施机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施策的推进机制,规划先行、标准规范、技术保障的引导机制,要素跟进、长效运行、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等。十是形成一组链条。坚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全程联动。

  站在20周年新起点,我们将创造性落实习的重要批示精神,坚决扛起“千万工程”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全面深化,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千村引领”就是深化运用“千万工程”以点带面的理念方法,在全省选树建成1000个左右景美人和业兴共富示范村。“万村振兴”就是深化运用“千万工程”因地制宜的理念方法,推动全省近2万个行政村比学赶超、争先创优。“全域共富”就是深化运用“千万工程”共建共享的理念方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乡和美”就是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统筹协调的理念方法,坚持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全面构建城乡居民幸福共同体。

  (一)以习重要批示为遵循。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把握习重要批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全省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以“千万工程”新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浙江新贡献。

  (二)以率先实现乡村现代化为指向。锚定“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巩固拓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成果,有序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向村覆盖、往户延伸,迭代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率先让浙江农村高水平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地高品质过上现代文明新生活。

  (三)以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为牵引。强化系统思维,打造整体优势,把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和落实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地瓜经济三个“一号工程”一体谋划、推进、落实,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加快提升乡村营商环境,加快走好农业农村开放发展之路,进一步凸显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牵引作用,推动“千万工程”不断提质增效。

  (四)以城乡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进县城产业平台集聚、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生态环境承载“四大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三大体制机制,率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以未来乡村建设为引领。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聚焦“景美人和业兴共富”,集成“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五年高水平建成未来乡村1000个以上,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六)以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为支撑。全链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迭代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三大模式,实施乡村点亮、村庄经营、创业就业三大行动,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先富带后富“三同步”行动、“一户一策”集成帮扶计划三大载体,加快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五年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5。

  20年前的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同志紧密结合当时的浙江农村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谋划提出和领导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过去了,经过有意识、有组织、久久为功的创新实践和不懈努力,曾经“脏、乱、差”的浙江农村,已经演化成“户户是景”、“村村如画”、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

  可以说,“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预演。它对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启示性意义。

  一、“千万工程”首先体现的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选择什么样的乡村振兴路径和工作重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为重点、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为手段,以实现乡风文明、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依规,从2003年起,选择1万个左右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到2008年,将这一工程扩展到所有村庄,再到2010年底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21年以来,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未来乡村,工作重点和目标突出明确。20年来,“千万工程”引领浙江山乡巨变,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乡村营商环境改善,促进一二三产业以及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尊龙凯时 (中国)人生就是搏!。

  这是一条路径选择清晰、工作重点明确的乡村振兴施工图,体现的是乡村振兴是什么和干什么的完整思路。

  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统筹谋划,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领导三农发展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推动“千万工程”实施,习同志创造性地带头建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等“四个一”工作机制。正是党的坚强领导,和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保障了“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

  二是要坚持接续发力,久久为功,强化顶层设计。20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千万工程”不断走实、走深。在习“千万工程”擘画的蓝图指引下,从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未来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到目前正在研究制订的深化“千万工程”加快乡村现代化,这些工作既有工作内容的接续性和连贯性,又有工作标准的提升和推进。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富民为先,做强做优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根据各地资源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农就业,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20年来,浙江始终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形成了“千村精品”带“万村共富”促“全域美丽”的产业发展秀美画卷,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自身特点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繁荣之路。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以乡村现代化为重点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每个阶段浙江都坚持问题导向,整合资源解决、人才缺乏、经验不足等种种挑战,引导基层用创新思维解决困难和挑战,培育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千万工程”更体现和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认识和尊重促进乡村振兴的规律

  “千万工程”是习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创新实践,蕴含一系列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群众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连续38年领跑全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浙江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绿色产业、增强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等相结合,实现了美丽乡村和美丽经济的互促共进,走出了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

  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深化改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千万工程”本身就是改革的体现和结果,在推进中高度重视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其中难题。20年来,浙江省市县每5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不断创新制度供给,促进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是要系统处理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千万工程”是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20年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有序向农村流动,特别是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基层治理能力。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3年的2.43缩小到2022年的1.9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5。同时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风貌、基层治理等方面也相对比较协调。

  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省份。早在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时,时任省委书记习同志就要求“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时任省委副书记的李强同志提出“历史文化村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标志,是一种历史创造不可再生的重要遗产”理念,部署启动了项目化推进全省保护利用的进程。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召开全省现场会,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十三家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调查建库、申报审核、规划先行、跟踪督导、绩效评估的项目实施路径。按照“一年成形、两年成品、三年成景”的建设时序,浙江已累计实施了十一批共475个重点村、2308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省财政累计投入34亿元,带动各级和社会资本投入130多亿元,彰显了内外兼修的古村气质,探索了村强民富的发展之路。历史文化村落是“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实践伟力,是推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近期,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论断指引我们,要以开创全省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新格局,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新篇章。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做好原貌保护,利用好古村保护成果,塑造“诗画江南、古典中国”的世界级人居文明新典范。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千姿百态的村落似一颗颗珍珠散落在之江大地、山水之间。在乡村建设中,要进一步以制度建设促保护、以技艺传承促保护、以交流协作促保护,通过特色风貌规划的引导管控,重塑最有浙江识别度“江南富春山居”乡村风貌。一是完善2920个“一村一档”信息数据库,深入挖掘整理农耕文明村落特色文化。特别是宋韵建筑文化独有的风格形式、材料结构、文化内涵、营造技艺、美学元素等特色元素。二是提高“一村一案”规划设计品质,深化“微改造、精提升”提高建设品质,充分体现“浙村美学”的独特魅力、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村落的审美感知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审美理想价值。三是“以美为媒”强化“浙里乡村”有效传播,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支持,借鉴“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世界农遗大会”等经验,通过国际性活动,持续放大“诗画江南、古典中国”世界级人居文明新典范新模式。

  二、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理念,持续做好活态传承,利用好文化保护成果,打造“浙村有礼”的全体人民新社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历史文化村落拥有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多种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独特优势,被冯骥才先生誉为“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在乡村建设中不断挖掘历史内涵、提炼文化特色,做好三个深度融合。一是建设各类乡村博物馆,将“千村故事”文化成果与文化场馆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村落中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耕博物馆等内涵品质。二是在村规民约中植入“江南第一家”郑家风等文化标识,将文化基因传承与乡风文明深度融合,打造成为“乡村有礼”的文化引领地。三是将文化公共服务与“一老一幼”民生保障深度融合。盘活利用闲置古建筑等资源,发展助餐助医、康复护理、育幼指导等社区新功能,打造古朴典雅的“文化特色型养老托育综合体”。

  三、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理念,持续做好业态融合,利用好整体保护成果,打造“活力浙江”的全域共富新生态。在乡村建设中,要做好“历史文化村落+”文章,结合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和10万幢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打造“文产村融合”共同体。一是设立示范区县,推广松阳、兰溪、建德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创新模式,突破单个村“游客引得进消费留不下、企业有意愿村庄无空间”等局限制约,通过“组团式”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是设立实验区,推广余杭区青山村经验,通过“个性化”建设,推进创意设计、美术、手工艺、演出、音乐等业态植入,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社群化”氛围。三是打造产业众创共同体,借鉴英国“国家公园”经验,衔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等重大规划,放大叠加效应。破解“重投入、轻运营,重生产、轻销售,重规模、轻品牌”难题,打造一批主体风貌优雅、文化主题鲜明、文化品牌响亮的乡村文化产业共同体。

  自2013年以来,同济大学黄岩区美丽乡村教学实践团队历经十年,先后开展多个村庄规划实践。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我们对曾经“脏乱差”的沙滩老村、近乎荒废的“空心村”乌岩头村等地开展有机更新规划建设,使之蕴含古韵又焕然一新。校地合作开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探索成果也受到多方关注,2018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进行专题报道。在实践基础上,我们总结出《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乌岩古村——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等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成果。下面,就我们开展浙江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的经验和启示作精要汇报。

  坚持“三适原则”。一是适合环境。浙江省内地形、地貌环境复杂多样,应当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地形地貌的景观特征,实现差别化发展。二是适用技术。采用地方传统技术优势、地方材料和建造工艺进行建设,全面提升乡村宜居水平,逐步实现乡村现代化。结合减碳目标,因地制宜地开发“宜居”的系统技术方案和技术产品,融入乡村规划布局,指导高质量乡村建设。三是适宜人居。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人居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美丽乡村规划要统筹做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满足村民各项生活需求,切实为乡村人居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遵照“三位一体”。一是产业经济发展。乡村自身的“造血机能”是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建设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合地方资源条件、发挥地方传统特色的产业增长和培育,可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年轻劳动力留在家乡创业发展。二是社会文化发展。乡村文明的灵魂,即注重村民自身发展,尊重村民意愿,维护村民权益,传承地方乡土文化,使得乡村文明不断推陈出新,也是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所在。三是空间环境发展。这是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的改善,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经济能级提升,并为乡村社会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

  综合“三个层次”。一是乡域层面。以“乡域”为单位组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从整体上根据各村优势明确发展定位,指导建设发展重点,并协调村与村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二是村域层面。以“村域”为单位组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有利于乡村社会自治和社区发展,以村内乡土文化建筑为承载,使其得以凝聚和强化。三是村庄层面。在“村庄层面”实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便于空间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可以美化环境,增强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信心,为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机能”带来更多的资源。

  第一招:文化定桩。在保护和利用好乡村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发展乡村文化。如同建造房屋“打桩”打好文化根基,才能使乡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下一步的乡村发展树立文化灵魂。

  第二招:功能注入。通过给乡村注入现代化的宜居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多样化的产业功能,提升与城镇共同竞争发展的能力,结合村庄改造建设,使村庄成为当代生产生活的载体。

  第三招:点穴启动。采用“点穴启动”的方法,遴选“一举多得”、规模适当的公共环境建设项目,通过建设,改变乡村脏乱差的旧貌,树立乡镇和村干部的威信,让村民自愿接受,并积极支持下一步工作。

  第四招:柔性规划。乡村的规划和建设要“柔性”进行,通过“陪伴式规划”方法,把村民、村干部等各方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力量综合起来推进工作。

  误区一:一个标准。要针对不同气候地域、不同经济地区、不同文化地理等差异性,采用适合的方法与路径,要区别对待。误区二:“涂脂抹粉”。避免表面的墙体和屋顶涂刷,而是要强调传统村落再生的内生动力,培育自身的“造血”机能尊龙凯时 (中国)人生就是搏!,使其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误区三:一蹴而就。要根据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使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既可以是当下的一个完整项目,又是未来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误区四:大拆大建。要甄别其传统文化价值,辩证对待“旧”与“新”,充分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其历史文化与当代性的嫁接,去芜存菁,从而形成独特文化魅力。误区五:微缩盆景。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整体的历史环境,做到既有“主角”、又有“配角”,共同唱好一台戏,在保护基础上传承利用和发展,在发展导向下进行保护和有机更新。

  通过美丽乡村规划,促进区域道路交通、教育文化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统筹布置,把过去我国城乡“二元对立”发展成为城乡“二元融合”关系,从而开创城乡现代化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校肩负培养人才的使命。2018年2月6日,作为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在黄岩区挂牌成立,秉持“理论引领、实践示范、科学普及”理念,“在地化”培养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

  习在浙江工作期间,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亲自谋划制定了“千万工程”目标要求、实施原则、投入办法,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新发展理念,为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习作出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批示后,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省委常委会、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重要批示精神,就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安排部署。我们将在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基础上,谋划制定《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梯次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方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习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正确政绩观,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一个实施意见,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要求后,我们研究认为建设和美乡村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保持政策连续性,在原有政策和工作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由此,我们提出打造稳定示范载体,对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县、示范乡镇、美丽乡村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整合,将乡村振兴示范区升级为和美乡村示范区,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到2025年所有村庄建成人居环境达标村,1万个以上村庄建成和美乡村,创建35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完成三年目标任务后,再制定新一轮行动方案,持续深化、迭代升级。

  二、学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优化分级创建、梯次推进的路径设计。浙江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纯农业村庄,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开展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我们将立足村庄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农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实际,一是分类制定标准,立足村庄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地理风貌、区位禀赋,因村施策,选择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路径,分别确定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美乡村、和美乡村示范村的建设标准。二是分级开展创建,以县级为主体,优选有条件的区域,逐级创建和美乡村示范区,形成分级创建、梯次推进的机制。三是成线连片建设,省级示范区不少于40个行政村,市级示范区不少于20个,县级示范区不少于10个,建一片成一片。

  三、学习系统观念和统筹理念,着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我们将围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水路电气讯暖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二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瞄准京津冀市场需求,实施奶业、中央厨房、蔬菜、中药材、精品肉类五大千亿级产业工程,一体推进集群、园区、项目建设。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突出环京津等重点区域,连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聚焦1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多维度搭建招商平台,梳理引进行业头部企业,实施一批战略合作重大项目。规范引入工商资本,与农业农村资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高效配置,合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四、学习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工作导向,健全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机制。浙江坚持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动实现“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转变。我们在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一方面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村庄,怎样建设村庄”,紧贴农民群众的意愿需求,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和时序进度,真正把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办成民心工程。一方面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参与村庄规划,共议村庄建设定位、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举措;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村庄建设,支持村级承担实施小型公益项目;探索推广农民自管方式,支持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

  五、学习压实责任、比学赶超的推进机制,健全完善和美乡村建设高效工作体系。浙江通过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承担起“千万工程”领导责任,营造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我们将认真学习推广“四个一”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五级书记一起抓,每年召开高规格的现场推进会,观摩典型、交流经验;将村庄提档升级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村级党组织书记换届连任的重要依据,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二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入工商资本重点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众筹和社会捐赠办好民生实事。三是举办和美乡村建设“燕赵大擂台”活动,搭建典型引领的有效载体,推出一批富有燕赵风韵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

  江苏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研讨,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带队赴浙江现场学习考察,省委、省政府分片区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下一步还将召开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大会,出台相关实施意见,细化贯彻落实举措,确保“千万工程”经验在江苏落地见效。

  一、全面深入贯彻习重要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大意义。“千万工程”是习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年来,浙江按照习重要指示要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实施“千万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充分彰显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学习中深刻地体悟到,“千万工程”充分体现了习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学习中深刻地体悟到,“千万工程”经验内涵十分丰富,准确把握、全面运用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益借鉴。在学习中深刻地体悟到,“千万工程”经验在江苏乡村大地同样具有蓬勃生命力,只要把“千万工程”经验学到手、用到位,就能更大力度、更富成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能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筑牢坚实基础。

  二、全面对标对表浙江,着力找准发展差距补齐工作短板。全面对标对表浙江,全方位查找我省存在的问题不足,多角度发现短板弱项,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一是对标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找差距。与浙江相比,我省在推进五大振兴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比如乡村产业方面,我省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乡村二三产业规模偏小。二是对标“千万工程”演进“三个阶段”找差距。20年来尊龙凯时 (中国)人生就是搏!,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与浙江相比,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有不少短板,不少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尚未做到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三是对标“千万工程”推进机制、工作抓手、政策举措找差距。对照浙江的做法,查摆我省在组织推进、要素保障、财政投入、工作抓手、规划引领等方面的不足,列出问题清单,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着力弥补差距不足。

  三、全方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江苏实际全面借鉴整体提升。我们将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深化拓展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涵,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标,坚持建管结合,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全省基本实现垃圾治理体系、卫生户厕改造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乡村整体风貌提优,实施新一轮农房改善专项行动,五年再改善农村住房50万户。推动特色田园乡村、绿美乡村建设,突出沿线连带打造、美丽村景串联,推动美丽宜居乡村由点及面、连线成片。每年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5个、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推进乡村产业提效,研究制定加快推进预制菜产业、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等政策文件,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链条升级。推进县域城乡融合提速,突出县域内统筹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促进发展要素双向互促,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便利化。推进农民精神风貌提振,大力推广“马庄经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美丽宜居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推进基层治理提质,持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积极开展示范乡镇创建,加快建设善治乡村。

  四、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认真落实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市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落实主体责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建立健全示范引领机制。按照中央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要求,我省拟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计划三年建设100个示范乡镇、1000个示范村,发挥示范镇村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加强县级统筹,强化资金、项目、政策整合,形成政策集成合力。省级财政采取先建后补,考核验收合格后采取一次性奖励。发挥市场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工作专班,定期研究会商,统筹各方资源力量,解决好“九龙治水”问题。用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挥棒,加强督查考核,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习对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作出重要批示之后,自治区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学习,自治区主要领导率领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江苏、云南省学习考察,深入实地考察三省学用“千万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方法。自治区党委印发《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若干措施》,提出十个方面明确要求。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成立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学习小组,创新开展产业项目帮扶行动、脱贫户大回访行动、厕所革命百日攻坚行动。

  二、坚持因地制宜,以建设“美丽广西”为目标,努力践行“千万工程”理念和方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行动,从2013年至2020年,用8年时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梯次推进。2018年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接续启动部署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使得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擦亮了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底色,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完成13万个基本整治型村庄、5000个设施完善型村庄、3707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改造建设。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95%以上,广西首创的“三个两、无动力、低成本”黑灰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在全国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1.12%,比全国平均高9.1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累计建成乡村道路约10万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6.9%;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2%;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覆盖;完成2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明显提升。行政村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99.9%,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4.2%,区域养老服务机构、村级邻里互助点或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79.4%,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

  四是乡村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区推广“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模式,共划分农村地区网格8.81万个、配备19万名网格员,成功应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边境乡村疫情防控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785个行政村推广积分制,2325个行政村推广清单制,11613个行政村实施数字化治理,3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五是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功打造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一产增长速度排全国第6位。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农业产业强镇55个,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等12个品牌入围2022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

  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标对表“千万工程”经验,我区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还有一定差距,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还有短板,在产业项目管理上还存在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用而不好的现象,有的干部还缺乏真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

  一是学深悟透经验案例。全区“三农”系统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精神要义,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做到深化于学、内化于心、转化于行。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贯彻习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练好用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强化清单式、联动式、时效式、下沉式分析研判,做到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

  三是科学设定目标路径。聚焦乡村振兴总目标,强化问题导向,科学制定《广西“千万工程”实施意见》,每5年出台1个实施方案,每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做到先易后难、层层递进、久久为功。

  四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深化内化“千万工程”理念方法和经验启示,把机制建设作为高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健全责任落实、资金筹措、考核评价等工作推进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